茯苓,山楂,粘膜,赤石脂,石榴

提問: 慢性結腸炎怎么治療? 問題補充: 近幾年開始拉肚子,上廁所的次數很多。有時候很想上廁所,可是卻拉不出來。有時候卻肚子痛,拉出來的糞便很稀。肚子經常發涼。到醫院看了醫生開了很多藥卻沒見好。做了大便化驗:項目 結果 參考值 顏色:黃色 淡黃色-琥珀色 性狀: 胨狀 紅細胞 :0 0 白細胞:1+ -2+ 0-3個/HPF 寄生蟲卵檢查 :陰性 糞真菌檢查:陰性 陰性 隱血試驗:陽性 医师解答: 慢性結腸炎,是直腸和結腸一種原因未明的炎性疾病。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瀉、粘液膿血便,腹痛和里急后重。病情輕重不一,常反復發作。本病侵犯的深度主要是粘膜和粘膜下層,粘膜表面有廣泛的充血和出血,粘膜有顆粒感、質脆;粘膜表面有許多糜爛和潰瘍,潰瘍表面可有膿血和滲出物,所以又叫潰瘍性結腸炎。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,但以20-40歲為多。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。  患有慢性結腸炎應該及時治療,避免延誤或加重病情,專家建議:注意飲食,不吃生冷油膩,不抽煙喝酒,不飲茶,不吃高脂肪和強堿食品,少吃硬水果,多吃流質食物,可吃饅頭包子,生活應該規律,注意鍛煉和休息,以養為主,以治為輔。根據病情,酌情用藥,不可輕信網上的廣告和特效藥,慢性結腸炎大致分兩種:細菌性腸炎和非細菌性,細菌性可以吃治療痢疾和殺菌藥物,以及菌群調節藥物治療,如麗珠腸樂,培菲康,乳酸菌等;非細菌性以滋補和消炎為主,可喝魚湯,服用結腸炎丸,補裨益腸丸等中成藥治療。結腸炎應該注意病因,不同病因引起的炎癥治療方案不同,注意肝脾腎的健康,注意性生活的節制和精力的充沛,不要亂食抗生素類藥物,避免引起耐藥性反應。  息了慢性結腸炎,除了到醫院治療外,飲食調理也很重要。日常飲食宜采用軟而容易消化,富于營養的食物。忌食有刺激性的食物。還可選食一些有抗茵、消炎、清熱解毒功效的食物或藥物,如馬蘭頭、馬齒莧、菊花腦等。在病癥間歇期可選食有收斂、固澀作用的食物,如蓮子、薏米、芡實、陳倉米等。此外,還可選用以下食療方。   1、銀花紅薯粥:紅薯300g,大米200g,金銀花15^30g,生姜2片。紅薯切成小塊或研成細粉,加入金銀花、生姜,按常法煮飯、煮粥均可。每日3餐均吃,要堅持吃,不少于3^4個月,方可逐步收效。   紅薯含大量食物纖維,可加強腸蠕動,其所含的多量維生素E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,能促進潰瘍面的愈合,而含有的大量胡蘿卜素對上皮組織有良好的保護作用。在紅薯飯內加入金銀花無疑會增強抗菌、抗炎功能,與生姜調胃和中的作用相結合。腹脹、腹痛癥狀均可減輕。   2、馬齒莧飯:馬齒莧100g,大米250g。馬齒莧洗凈切細,和大米調和。加水常法煮飯。可早晚服食。連服15日以上。   本方對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時有效。馬齒莧是常用的清熱解毒、痢止瀉的中草藥,也可作食物用。鄉間以馬齒莧加肉作餡,包餃子、做包子等均可,有防治胃腸炎、細菌性疾等作用。   3、山藥芡實扁豆糕:鮮山藥250g,赤小豆150g,芡實米30g。白扁豆、云茯苓各20g。烏梅4枚。先將赤小豆制成豆沙,加適量白糖待用;將云茯苓、白扁豆、芡實米研成細粉。加少量水蒸熟;鮮山藥蒸熟去皮,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藥粉,拌勻成泥狀。將藥泥在盤中薄薄鋪一層,再將豆沙鋪一層,如此鋪成六七層,成千層糕狀,上鍋再蒸。待熟取出。以烏梅、白糖熬成濃汁。澆在蒸熟的糕上,即可食用。   山藥益氣健脾治本,芡實固澀。白扁豆、云茯苓助山藥,烏梅配伍芡實收斂。本方標本同治,而更適宜于疾病緩解期食用,能健脾止瀉,但抗菌、消炎、解毒功能稍差。   4、蕎麥山楂石榴餅:蕎麥面1000g,鮮山楂500g,橘皮、青皮、砂仁、枳殼、石榴皮、烏梅各10g,白糖適量。先將橘皮、青皮、砂仁、枳殼、石榴皮、烏梅加適量白糖。用水1000mI煎煮。30分鐘后濾渣留汁。鮮山楂煮熟去核碾成泥狀待用;蕎麥面用藥汁和成面團。將山楂泥揉入面團中。做成小餅烤熟。每日2次,1次1塊即可。以上配量是1劑量,服完后可繼續再做。   蕎麥又名凈腸草,有清利腸道污物之效。山楂活血化瘀,祛瘀生新。石榴皮止瀉收斂。橘皮、青皮、枳殼均重在通腑理氣。故本方具有舒肝理氣,扶脾止瀉作用,亦適合于在疾病緩解期服食。   (一)  【辨證】脾胃氣虛,中氣下陷。  【治法】補中益氣止瀉。  【方名】益氣湯。  【組成】黃芪12克,薏苡仁12克,黨參10克,茯苓10克,血余炭10克,赤石脂10克,白芍10克,白術炭6克,陳皮炭6克,柴胡6克,厚樸6克,黃連6克。  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  【出處】施今墨方。  (二)  【辨證】脾失健運,濕熱蘊于腸中,肝脾氣滯。  【治法】健脾溫中,清腸化濕。  【方名】溫中湯。  【組成】黨參9克,白術9克,炮姜3克,炙甘草6克,茯苓9克,防風9克,焦神曲9克,焦山楂9克,陳皮6克,白芍12克,秦皮12克。  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  【出處】柴國劍方。  (三)  【辨證】肝腎陽氣虛弱,運化失職。  【治法】溫陽益氣,澀腸止瀉。  【方名】赤石脂湯。  【組成】附子9克,黃芪9克,當歸9克,桔梗9克,石榴皮9克,川楝子9克,肉桂3克,黃連3克,炮姜6克,訶子6克,赤石脂30克,肉豆蔻1.5克。  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  【出處】姜春華方。  (四)  【辨證】濕熱邪毒壅滯胃腸。  【治法】清熱利濕,健脾和胃。  【方名】解毒清腸湯。  【組成】白頭翁30克,秦皮20克,黃柏12克,黃連16克,白芍30克,白術30克,蒼術12克,茯苓30克,豬苓16克,匾蓄16克,山藥30克,木香10克。  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  【出處】涂家云方。僅供參考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yia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